您所在的位置:
【法学教育恢复三十周年】秦建荣:那些年“送法下乡”——忆法学函授二三事
  • 发布时间:2022-09-01 |
  • 阅读数:124

记得大约20年前,那时候,作为继续教育和提升学历的重要途径,函授教育十分火爆,法学作为热门专业,法学人才的社会需求十分旺盛,学校和学院对函授教育也相当重视,将其视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函授教学的一大特点就是采用个人自主学习与集中面授相结合的方式。平时以学员们自学为主,每个学期的寒暑假期间则安排一至两周时间,召集学员们回到课堂,安排专业课教师给学员们上课,这就是所谓的面授。简单地讲,面授就是由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串讲课程重难点,答疑解惑,面授机宜。起初面授一般采取集中返校的方式,由学员们从全区各地返回学校,参加面授学习。这种“学员动,老师不动”的面授方式对学员来说会造成一定的负担,舟车劳顿不说,开销相对也大,学员们付出的交通费、食宿费等费用算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后来,随着函授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全区各地招生数量不断增加,函授办学方式也作出了相应调整。学院在各地寻求合作伙伴,在那些招生数量能够达到一定规模,尤其是距离桂林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的地方设立教学点(函授站),因此,大多数教学点都会选择在一些县城布点。有了这些教学点的依托之后,学院就开始将授课教师派到每个教学点给学员们上课,也就是“送教下乡”,这样学员们在家门口就可以参加面授学习了。这种便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员们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学员们广泛好评,他们也将这样的法学面授方式形象地戏称为“送法下乡”。

自从函授改为“送法下乡”之后,由于教学点数量众多,一到寒暑假就需要安排大量的授课教师赶赴各教学点上课,所以有不少教师假期还要忙于奔走上课,过得并不轻松。由于师大地处桂北,与多数教学点距离遥远,旅途劳累对教师们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20年前的交通状况与现如今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出行基本上乘坐客运班车或普快火车,不仅坐车的时间长,而且舒适性也难以保证,如果前往那些相对比较偏僻的教学点,痛苦指数之高就可想而知。记得有一年暑假被派往融水县教学点上课,需要搭乘中巴车前往。那段时间刚好遇上道路扩建,很多路段都变成了工地,路面坑洼不平、尘土飞扬,车辆只能龟速行驶,还要经常走走停停。本来两个多小时的车程,硬是从早到晚足足折腾了一天。夏日炎炎再加上颠簸劳累,到站下车时整个人感觉已经骨头散架、四肢麻木了。我们还有一个教学点北海,北海和桂林分处广西南北两端,应该是距离最为遥远的一个教学点了。当时从桂林乘火车到北海需要十几个小时,而且出发和到达的时间点都不太合适,要么太早,要么太晚。于是有些老师就选择乘坐长途卧铺大巴前往。这种大巴车内部就像是火车卧铺一样,有上下铺,但空间不大,基本上一上车就只能“躺平”。本人也体验过一回这种卧铺车,至今仍记忆犹新的是它独特的“味道”。因为是卧铺车,所以大家上车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脱鞋上铺,那种在鞋子里酝酿已久的气味瞬间释放,再加上车上配备了一个总是处于半遮半掩状态的卫生间,各种异味混合在一起,导致相对密闭的车厢内总是飘散着一股“酸爽”的味道,挥之不去。之所以选择乘坐这趟车,主要还是看中了它的“夕发朝至”。晚上十点左右从桂林发车,第二天早上八点左右到达北海,在车上睡一觉,一闭眼一睁眼,第二天一早刚好能踏着上课铃声赶到教室上课,真正实现无缝对接。不过,据说这种卧铺车重心太高容易发生侧翻,铺位上也没有配备安全带,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现在路上已经难得一见了。

尽管“送法下乡”之路有些艰辛,但也能带来不少乐趣。老师们平时很少有机会到广西各地走动,有些小县城更是难得一游,外出授课也就成了到各地“打卡”、领略风土人情的绝好机会。其实,对于久居都市的人们,越是那些看似偏远的“小地方”所经历过的人和事,越是容易记忆深刻,难以忘怀。记得有一年,去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教学点上课,就遇到过不少趣事,至今仍历历在目。其间抽空去了一趟程阳风雨桥,为这样一座不用一钉一铆、被称为中国木建筑艺术珍品的桥梁深深折服和震撼。而更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当地十分独特的饮食文化,有幸见识了当地一道名菜——“牛瘪汤”。这道菜最大的亮点就是它剑走偏锋式的取材,将刚刚被宰杀的牛肠、牛胃里尚未消化完的食物残渣作为主要食材,与其他食材和配料一道放入锅内文火熬制而成,这简直就是对普通大众美食常识和认知的颠覆。在广西有些地区方言中“瘪”就是大便的意思,光听这道菜的名字就足以让人浮想联翩了,所以在客人没有下筷之前,当地主人一般都不会直呼其名介绍这道菜的。据当地人说“牛瘪汤”可是招待贵客的上品,当主人神秘兮兮、欲言又止地劝你品尝一下这道菜的时候,不用怀疑,你已经享受到了贵宾待遇了。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现如今,函授教育犹如明日黄花,早已风光不再了,至少在学院层面已经很少被提及了,也不再需要专业课教师承担繁重的面授任务了。回首往事,也不由得感慨这些年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就以在职人员提升学历为例,以前大多数需求是由大专提升至本科,基本上通过自考和函授的途径实现。随着本科教育普及程度的逐渐抬升,提升学历的需求开始转向本科升至研究生,自考和函授也就逐渐式微,取而代之的则是在职研究生教育,现在又转变为统招的全日制、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一切皆变,广西师大法学院也在顺应时代潮流,在不断蜕变中茁壮成长。祝愿我们的法学院越变越好!

作者简介:

秦建荣,广西临桂人,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国际法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9年考入广西师范大学经济政法学院攻读法学方向硕士学位,2002年硕士毕业后留校在法商学院法律系任教,与师大法学专业结缘23载,亲历法学办学的几个历史时期,见证了师大法学专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成长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