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延安日记一则

发布日期:2008-04-05 | 阅读数:2098

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  李文华

    2008年春天伊始,我受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法学院领导的委派,去中共中央党校和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参加“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学习。在北京,我们倾听了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教育部部长周济、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等多位领导所作的时事、政治、理论报告,认真学习了党的十七大文件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延安,我们实地考察了新民主主义时期党中央在革命圣地13年的光辉历程。“深刻的教育是宝贵的财富”是我对自己一个月以来的学习总结。下面是我在延安考察学习期间的一则日记,我希望我的同事、同学和学生能从中分享这份收获。

 

2008年3月18日

    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期间,我每天都有许多的收获和感受,我能切身感受到心灵一次又一次地受到了洗礼和净化。有好几个晚上,我都想把这些感受一一写下来,因为重温美好的记忆本身就是很难得的享受。但是,我没有写。这倒不是由于学习上的懒惰所致,而是因为:我担心在研修之初就感慨万千,难免肤浅;我坚信也期待“明天”的感受会更加美好。于是,就这样期待下去。
    但是在今天晚上,也就是在我们来到延安考察学习的第一个晚上,我无法继续“期待”下去,即使明天有更多、更深的感受,我也必须先把今天的感受记录下来。因为今天的感受是迄今为止最为深刻的,期间我经历了“顿悟”和“流泪”的体验。我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心情的平静把它淡忘,一旦淡忘,我会感到非常的内疚。

 

清晨:领悟在“实事求是”和“为人民服务”之间

    上小学的时候,贺敬之的“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让我从小记住了“延安”这个名字;上中学的时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历史使我对延安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十年前,当我得知我的研究生导师是延安人的时候,我对他自然多了一份敬意;现在,我从事社会学的研究,一个人类学的观点很好地解释了这份敬意为什么自然:人们倾向于赋予与神圣事物相联系的事物更多的神圣的属性。如果把贺敬之的诗句改为“几回回梦里见延安,双脚迈向宝塔山”,就能反映我对延安多年的憧憬之情。昨天下午,我们来到延安,真可谓梦想成真。
    今天一大早,我就迫不及待地走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的校园里。我希望在这批学员中多争几个第一:我要第一个眺望到陕北的“东方红”,第一个呼吸到延安室外清新的空气,第一个看到滔滔的延河水和巍巍的宝塔山,还有一个自私的想法,我要第一个踩到延安的“灵气”。
    在诸多美丽如画的校园风光中,最吸引我的是在几处都可以见到的毛体红色石雕――“实事求是”和“为人民服务”,这也是中央党校校园里最醒目的两个标记。这两句话对我来说,可谓习以为常。但是,在今天清晨再次见到它们的时候,我的心灵中有一种莫名的振奋,之后我在思考:为什么是这两句话?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沉思中,中国革命和发展的历史在我的脑海里呈现:人物和事件、思想和实践、教训和经验……虽然我无法追溯这段历史的全部,也无法记下我所思考的一切,但是我似乎经历到了“顿悟”般的体验。“为人民服务”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奋斗目标,而“实事求是”是达到这个目标的思想路线保证。在目标和路线之间保持着逻辑和历史的和谐与统一。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再到社会主义革命,无需举例说明:只有时刻牢记、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才能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本色,这也是其合法性的坚实基础;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审时度势,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进而才能做到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对于一个共产党员来说,这点认识显得自然,但对于我这个无党派人士来说,却是我对中国共产党在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延安是我党发展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我希望这次“飞跃”是我人生的、新的出发点。延安――我心中的圣地,你代表着一种神气和力量,我也真的踩到了你的“灵气” ―― 这是一种精神:救国救民、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作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我发自内心地感谢你给予我的教诲!

 

上午:学习党在延安的发展历史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到达陕西保安吴起镇,红军胜利完成长征,至1948年3月23日,中共中央结束陕北转战,东渡黄河,前往华北解放区,其间在延安经历了13年。
    身临其境听《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的学术报告,比上学的时候通过书本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要直观、生动、有效得多。通过学习,我进一步掌握了如下一些历史知识:红一、二、四方面红军进行长征的背景;红军到达陕北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的提出和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期间的主要战场、战争及其意义;延安时期的几次重大会议:瓦窑堡会议、洛川会议、六届六中全会、党的七大;延安整风和大生产运动;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光辉著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论新阶段》、《〈共产党人〉发刊词》、《纪念白求恩》、《新民主主义论》、《改造我们的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人民服务》等;党中央在延安时期的主要驻地依次为:凤凰山旧址、杨家岭旧址、枣园旧址、王家坪旧址、子长县瓦窑堡(原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旧址)等。
    我计划着回桂林之后进一步系统学习党的历史,我期待着未来几天实地考察党中央在延安的驻地,我想象着毛泽东等先辈在延安住过的窑洞……

 

下午:实地感受延安精神

    我们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和抗日军政大学(1936年创办)纪念馆。在革命纪念馆,两位解说员运用历史的画面生动地重现了党中央在延安13年的光辉历程。精彩的故事娓娓道来,其中的一个让我终身难忘。在1935年9月,西北苏区发生了严重的错误“肃反”事件。党中央经过长征到达陕北之后,及时纠正了这次错误,释放了被关押的刘志丹等陕北根据地的领导人和一些西北红军。一幅历史的画面记录了与之相关的情景:毛泽东紧握刚刚出狱的刘志丹的双手,周恩来面带微笑站在其后。这是毛泽东和刘志丹唯一的一次会面。“就在会面之后,刘志丹委托其夫人给毛泽东做了一双棉鞋,因为这次会面是在冬天,而刘志丹发现毛泽东当时穿的是一双破旧的布鞋。”听到这里,我感到一阵心酸、心潮澎湃: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错误的思想和行为会导致多么可怕的后果!被错误关押的先辈们承受了怎样的冤屈!而受冤屈之后的同志对于党的事业仍然忠贞不渝!敢于及时改正错误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胸怀!一双旧布鞋说明当时的条件何等艰苦!而一双新棉鞋又凝结着怎样的同志深情!周恩来的微笑意味着革命者的信念是何等坚定!……
    刚进抗大纪念馆,我们就在解说员的引领下齐声高唱雄伟的抗大校歌:“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触景生情、情不自禁、禁不住热泪盈眶……延安哟,在中华民族的危机关头,你用磁铁般的力量,把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吸引到你的怀抱中来,来吃苦、来战斗甚至来牺牲!我开始“抱怨”自己,为什么没有赶上那个年代而成为这些热血青年中的一员?此时此刻,我多么希望我的妻子、孩子和学生也在这里歌唱,能在这里接受优良传统的洗礼!
    离开抗大纪念馆,我依依不舍。我很羡慕这里的解说员,虽然讲解起来滔滔不绝,非常辛苦,但每天都能自豪地向观众展现党中央在延安的辉煌历史和丰功伟绩,能感化那么多人的心灵。我突然意识到,我应该用我的收获去鼓励他们辛勤的劳动。于是,在我走出纪念馆的大门之后,又转头回去,悄悄地告诉一个讲解员:“我流了眼泪。”正如我所期望的那样,他非常满足地对我说“谢谢!”其实,这里的解说员就是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的老师,是我们的同行,同样肩负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重任。在这些同行的身上,我领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职责和光荣。于是,我在问自己:在课堂内外,我能给我的学生如此深刻的感动么?
    晚霞映在返回学院的路上,我思绪万千。我想起了我远在湖南的父亲,一位年越古稀、白发苍苍的老人。为了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他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了整整40年。他经常在学生面前“炫耀”他对《辨证唯物主义》、《矛盾论》、《实践论》等著作是如何如何熟悉。他没有去过井冈山、延安、西柏坡、北京,但从思想到言行,处处显示出他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信念是如此坚定不移,以至于常常让我们几个做儿女的兴叹不已,有时甚至怀疑他是否发自内心,却又不敢当面与他争辩。是延安的故事和精神教训了我,让我完全理解了他的这份“固执”,我回去之后首先要告诉他的是:“爸爸,您一直都是对的!”写到这里,我觉得儿子应该为他多尽一份孝心―― 非常容易勾画爸爸在延安参观时的情景……
    子夜的校园静悄悄,可许多学员宿舍里依然灯火明亮。光线从纱窗穿过,洒落在翠绿的草地和生机勃勃的树枝上,显得格外美丽、祥和。它们和我们一起依偎在伟大的延安精神的怀抱!

 

博士生导师李文华教授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博士生导师李文华教授在延安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