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评专题:狠抓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应用型创新型法学社会学人才
法学院是我校为数不多的非师范性教育的学院,所有专业均是非师范专业,实践性和应用性强。近年来,学院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的改革和探索,为壮乡培养了大量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法律、社会学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一、打造一支充满活力,富有创造力的师资队伍
学院既注重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双高”人员,又注意培养引进具有司法实践或社工经历的双师型人才,目前学院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占师资总数的三分之一,有十多位教师在桂林市各律师事务所担任兼职律师,同时,还聘请了10多在公检法和民政、劳动保障一线从事实务工作的专家为外聘教师,聘请了20多名客座教授,定期为学院学生开设讲座,广大学生在深入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对司法和社会工作实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二、建设人才培训所需的实验室与实习基地
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院认真建设好司法与社会工作综合实训室,努力改善实验条件,购置了一批现代化的实验设备;加强法学图书资料室的建设,目前该室共藏专业书籍2万多册,专业学术刊物115种。其中包括《哈佛法律评论》、《美国比较法杂志》、《商法杂志》等多种外文法学期刊。学院建设了法学实习基地15个,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6个,法学专业的学生到法院、检察院实习,让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到社区搞调查和服务,到各种社会服务机构作义工等。
三、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和教学监控体系
配备素质高的管理干部,制定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定期进行教学检查,定期开展教研室主题研讨、听课评课、青年教师说课比赛等活动,教研风气浓厚。
四、搞好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
学院以专业及课程建设为重点进行教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法学、社会学在2006、2007年分别被广西区认定为优质专业;《法理学》为自治区重点课程、校精品课程;《经济法概论》、《社会学概论》为校精品课程,《国际经济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为校重点课程。学院教改立项方面,近年来,获广西区教改立项3项,其中周世中教授获第一届中国法学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此外,学院还获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一项,校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
五、以科研促进教学
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通过科研工作来促进教学。学院每年年初都召开科研和学科建设会议,定期专题研讨科研问题,教师科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省部级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7项,三等奖13项,有力地促进了教学工作。同时,学院以学术交流为手段,促进学科与科研发展。学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学术交流,每年都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来院讲学。国内著名的法学家如曾宪义、吕世伦、孙国华、刘文华、梁西、谢晖、陈金钊、温晓莉等教授都来过我院访问。美国、泰国、韩国、德国等国家的许多学术团体和著名法学家也曾访问过我院。我院的许多教师也到国外进行访学和进修。周世中教授到英国、美国等国的著名大学访学,杨丽艳教授到英国剑桥大学访学,李艳梅副教授也曾在日本京都大学作学术访问。
六、加强教风和学风建设
学院加强师德建设,开展向优秀教师学习的活动,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在教书育人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周世中教授被评为学校教学名师。学院狠抓学风建设,形成了完备的学生管理制度,切实抓好学生的学习纪律和文明养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七、强化“双基”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每年举办“法律文化节”、模拟法庭、法制与社会发展论坛、金剑之光辩论赛、“独秀杯”学术科技论文竞赛、社会调查问卷设计大赛、社工课程小实习、社工夜话、送法下乡、法进社区和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等,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近三年来,该院学生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二等奖1项,“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梁宏校长为我院客座教授颁发聘书
最高人民检察院戴玉忠教授为我院师生作报告
桂林市检察院副检察长王荐为我院学生上课
法学院2008年学科建设工作会议
模拟法庭
”金剑之光“辩论赛
教学名师周世中教授(右二)在指导研究生
原桂林市长张秀隆(右一)对我院学生普法活动给予高度评价
周世中教授(右一)获首届中国法学教育研究成果奖
校党委书记王�教授视察法学院实验室